中国煤炭地质总局“11463”总体发展战略: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个理念,确立四商定位,实施六大举措,强化三项保障,将总局打造成为新型能源矿产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型企业集团,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1”—围绕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国家能源矿产战略,立足于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新能源,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打造新型能源矿产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型企业集团,实现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加快向新型矿产能源、战略性矿产领域扩展,多渠道、多种模式获取和经营矿业权,提升矿产资源掌控力,构建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走资源型企业发展之路,实现由传统地质勘查向“资源资本经营”转变。
“1”—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坚持和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所属单位及总局整体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强化市场的意识,真正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成为我们闯市场、搞经营的行动准则。把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源泉,发挥科技创新在主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4”—确立“四商”定位:就是要强化以“大格局、大地质、大经营、大客户”为出发点,把总局发展成为“地质及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商、新型能源矿产开发商、建设工程承包商、城市建设运营商”。
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就大事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梦有多远,脚步就有多远。拥有60多年光辉历史的煤炭、化工地勘人,应当具备大心量、大格局,突破传统的煤炭、化工地质局限,着眼于“大地质”市场,形成全方位、多领域、产研结合的“大地质”格局。强化“大经营”思维,做好统筹规划,树立市场品牌,全面系统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客户的营销推广。强化“大客户”思维,在以中小客户确保生存的前提下,抓住市场上的“大客户”,解决长远发展问题。
1“地质及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商”:
就是要依托60多年来积累的煤炭、化工等矿产资源海量数据,以及区域地质、遥感、物探、水文地质等专业数据,深挖数据价值,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地质技术服务应用,实现地质工作向新兴地质市场、国际市场、高端领域转型。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加工为基础,提升空间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积极研发与地理信息相关的智能化产品,推进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智慧矿山建设中的应用,加快地理信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2“新型能源矿产开发商”:
就是要充分发挥在煤炭、化工等资源勘查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在煤炭地下气化、清洁开发利用方面下功夫,在非常规天然气勘查与开发利用方面下功夫,在铀、地热、浅层地温能和战略性稀缺矿产勘探开发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矿产资源向探、采、加工、贸易一体化发展。
3“建设工程承包商”:
就是要以中煤建工集团为核心,做强做大地基与基础工程业务板块,获得国内外细分市场或区域性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资质范围,提升资质等级,在市政、交通、隧道、水利等地下基础工程和特殊地质条件的工程施工市场,形成具有特色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围绕盘活闲置土地,适度开展房地产、养老产业的开发与运营,实现由劳务密集的施工型向知识技术为主的工程管理与经营型转变。
4“城市建设运营商”:
重点是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高效、安全利用等领域PPP项目的获取力度,特别是要依托空间、地面、地下综合技术优势,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等领域,加大投资开发力度,积极介入现代城市建设,加快组建专业化的团队,探索投融资模式,开展示范性工程建设,制定规范、建立标准,整合形成集投资、设计、施工、管理、运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长期效益。
“6”—实施六大举措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引入“互联网+”思维,改革科技创新体系,以勘查研究总院为龙头,打造总局层面科技研发平台,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进技术突破、工艺改进、产学研用结合。着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创新成为推动全局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促进转型发展。
二是深化改革改制。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组织架构,完善管理流程,缩短管理链条,建立集权有道、分权有序的管控模式;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选人用人、用工和分配机制,积极探索经理层和员工持股;有序推进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总局发展目标和“四商”定位,重点支持和发展四大业务板块,兼顾专业化和区域化,完善和优化产业布局、市场布局。大力发展国际产业板块,探索发展金融产业板块。加大现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着力盘活闲置资产;进一步清理僵尸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积极推进“三供一业”移交地方管理,推动主辅分离;放开搞活稀土冶炼、生物制药、饲料加工、机械制造、宾馆旅游等产业。
四是强化经营管理。强化战略引领,加大重点发展业务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建立二级企业为主体、总局总部和二级企业联动的市场营销体系,真正使总局成为投资和管控中心、二级企业成为经营和利润中心、三级企业成为施工和成本中心。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推进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和授信管理,夯实财务基础管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经营、财务、法律、劳动关系等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项目施工和安全、质量等管理,以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成果、人才培养、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做到“干一个项目、交一方朋友、树一座丰碑、拓一片市场”,推动项目发展滚动化。要深化对标管理,以对标促达标、以达标促创标,切实提升全局经营管理水平。
五是推进资本运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展投资、并购、改制、上市、产权转让等资本运营活动,对企业资源进行流动重组,“扩张主业、收缩辅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盘活内部存量,整合重组资源,使资源向主业板块、优势企业和产业链高端聚集。加快财务公司建设步伐,构建总局层面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矿业投资基金,探索“资源-资产-资本”运作形式,实现由矿产资源向资本转化。加快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六是推动合作共赢。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及地质调查“九大计划”,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对接,搭建合作新平台;围绕推进与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等政府及大型企业合作协议的落实,继续深化合作领域;强化集团化作战,实施内部协同战略,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强化三项保障
一是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着力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确保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是文化凝聚。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总局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上,把行为统一到实现总局整体目标上。大力弘扬“三气”,即“坚定信心、积极进取的士气;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勇气;干事创业、廉洁奉献的正气”。努力营造“开拓、创新、实现自我”的工作氛围,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关爱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弘扬树立“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加强企业品牌体系建设,运用公共关系、内外部宣传、客户关系管理等手段和渠道,大力宣传总局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营造和传递良好的公众品牌形象。
三是机制导向。以鼓励、激励、约束为重点,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使总局的工作部署与要求变成各单位和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和行动自觉,营造干事、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建立综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经营业绩、内部管理、党的建设等指标纳入综合考核范围,促进各项工作平衡协调发展;探索领导人员当期考核与长效激励相结合的机制,推动领导人员能上能下,鼓励各单位既注重眼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发展;健全干部人才和员工履职考核评价体系,打通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晋升通道;完善职工收入与单位业绩和岗位贡献挂钩机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能高能低。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运用好“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止小错误酿成大问题。坚持有错必纠、失责必问。
“11463”是总局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措施,也是全局下一步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指南。随着形势变化和全局不断发展,总局将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其内容、赋予其新的内涵,切实增强总局发展战略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